Læs 事件模式

這是建築的永恆之道的第四章事件模式,前言這樣寫『為了明確表示建築和城市中的這一特質,我們首先必須理解,每個地方的特徵是由不斷發生在那裡的事件的模式所賦予的。』全文在建筑的永恒之道——第四章  事件模式有分享,ㄚ琪就不在這說明了。

這一章講事件,等等跟物件的事件一樣嗎?嗯,ㄚ琪讀完全章後,除了有這樣的感覺之外,另外還有歷史的情愫在裡頭,就讓我們看下去吧,這樣你才能知道ㄚ琪在說什麼。

『我們當中關心建築的人很容易忘記,一個地方的所有生活和靈魂,我們所有在那兒的體驗,不單單依賴於物質環境,還依賴於我們在那裡體驗的事件的模式。』

這裡頭的文字,ㄚ琪可是最印象深刻,『加利福尼亞海岸難忘的是什麼呢?當海水經過濕沙撞擊到岩石上,浪濤衝擊,消退,而下次海水又到來之時,站在岩石上,波濤咆嘯,浪花嘶嘶。』也不是說加利福尼亞海岸跟台灣花東的海岸的難忘的事件有不一樣嗎?其實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不一樣,但是仔細比較起來還是會有差異的,像是一個是在太平洋東岸、一個是在太平洋西岸,一個是以日出聞名,一個是以日落聞名,這樣不同的事件,確實可以造就不同的難忘紀錄。

『這些產生了地方特徵的事件模式,並不一定非是人的事件。』

『把這些事件的作用和重要性與建築師自己所關心的環境的其它的純幾何方面比較。

例如,比較一個建築中包含水的兩種方式。

假定,一方面,你的房間外有一個混凝土的反射水池,除非反射天空,別無它意。

而假定另一方面,你的房間外有一水溪,一扁舟蕩漾其上,你可以去蕩舟,躺在水面上,同水流搏鬥,傾覆⋯⋯

這兩者哪個更不同於房屋?自然是划船,因為它改變了房屋的整個體驗。』

ㄚ琪剛剛在說明加利福尼亞海岸跟台灣花東的海岸有什麼不同時,用了比較的方式來說明,後面這裡,作者用水的方式來比較,所以讀者就應該可以體會出建築跟事件關係的奧妙。

『於是我們知道了,建築和城市要緊的不只是其外表形狀,物理幾何形狀,而是發生在那裡的事件。』所以像ㄚ琪喜歡拍攝聖殿,不是因為其外表形狀,也不是因為其物理幾何形狀,而是因為在裡面發生的教儀,聖靈於其中給ㄚ琪一種極大的震撼,這些事件讓ㄚ琪著迷不少。

『建築城市的基本特質是由那些不斷發生在那裡的事件所賦予的。』這一段好像是說明週而復始的現象,可是如果是這樣,我們人無法感受到特別,甚至久了會疲累無法感受到其事件,而覺得無趣乏味。

『這對於任何個人的生活同樣是真實的。』除非你能跳脫ㄚ琪說得週而復始,否則你無法瞭解每日規律的生活有什麼真實,看起來就是乏味,無聊,每天寫工作達人,有時也是很無聊,但總算是我們的激情及堅持,所以我們看得出這樣的事件,正在造就工作達人的永恆之道,嗯嗯,很有道理吧。

『當然,事件的標準模式因人而異,因文化而異。』海洋兩岸看起來沒什麼不同,但因兩岸的人不同,所以文化也不同,你去看的時候也有所不同,這一章在用事件說明無名的特質時,似乎讓人更加容易瞭解了,ㄚ琪就不多說了,留待給讀者細細地思考。

感謝你看到這裡,很快就可以離開了,但最好的獎勵行動就是按一下幫我分享或留言,感恩喔~

點我分享到Facebook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