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主義及網路社會王天下

駭客倫理與資訊時代精神→後語 資訊主義及網路社會

商業周刊 1137期的創辦人金惟純 「親善公司」王天下,讓ㄚ琪看到了其跟儒家文化歸納在一起,但是ㄚ琪反到覺得這可以回歸到今天的章名,甚至於也可以歸納在福音裡面,受儒家文化影響跟晚近福音的影響,我們很喜歡一起來看,如果真有這樣的親善公司,那麼ㄚ琪對於工作觀將不再那麼悲觀,今天的文章或許都可以不用看了,但是我們還是來吸收知識一下吧。

那麼就看ㄚ琪如何從這一章的標題、粗體字及英文關鍵字來看看,這些訊息是否跟金惟純先生的文字有關。

『在社會的變遷過程中,科技是一個基本維度。…科技一詞,我們在此依照一般用法,指的是利用科學知識建立起一套可重複的操作程序。』

從原文來看是寫做Technology,維基的中文翻成技術,就跟書譯的說明類似,但若是從科技來查維基,就有點混淆了,有時可能會指科學跟技術的合稱,有時可能又只會指技術。Yahoo字典也是說成技術,所以ㄚ琪以為還是翻成技術比較不會有問題。

二十一世紀的科技範型

『在資訊主義的基礎上,網絡社會出現並擴散至全球的每一個角落,成為目前社會結構的主導形式。網絡社會是一個由資訊網路形成的社會結構,並由資訊主義範型的科技特徵在背後推動。這裡說的社會結構(Social structure),指的是人類在生產、消費、經驗和權力關係裡的組織化配置,在文化框架中可表現出有意義的互動。』維基也有說明↓↓↓↓↓↓↓

社會結構是一個在社會學中廣泛應用的術語,但是很少有明確的定義,最早的使用應該在20世紀初漢語社會科學的形成時期。在當前的漢語社會科學中,這個模糊的概念仍然被廣泛使用,廣義地講,它可以指經濟、政治、社會等各個領域多方面的結構狀況,狹義地講,在社會學中主要是指社會階層結構。但是,在歐美社會理論語境中,社會結構常常還在更加抽象的層次上使用,用來指獨立於有主動性的人並對人有制約的外部整體環境,經常與「能動性」對立使用。一定意義上,這種對立類似於「社會VS個人」的對立。

網絡社會的特徵

『文化的表現隨著繽紛多樣的全球電子超文字系統發展成形。人們的溝通、創造環繞著網際網路和多媒體構成超連結。這個媒體系統的彈性有助於吸收最多樣的意見,自我設定欲接收的訊息。儘管個人經驗或許存在於超文字之外,集體經驗與共有的訊息— 亦即文化這個社會媒介 — 卻大部分被含括在超文字之中。作為我們生活中的語意架構,它構成了真實虛境(real virtuality)的來源:虛境,因為它是建立在電子迴路和時效短暫的視聽訊息之上;真實,因為這個全球超文字網提供了我們在各種經驗領域之中,用來建構意義的聲音、影像、文字、形體和內涵,這就是我們生活的現實。』

推動資訊革命的力量

『構成這個歷史偶然的關鍵要素之一,則是資訊主義這個新的科技範型。它的起源為何?戰爭。』

因為利益衝突所以產生戰爭,而這跟親善公司的利益相關者關係管理(stakehold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看起來則是有衝突的,或許跟福音也是大相逕庭,如果仔細想一想,資訊甚至可能來自於人類的貪婪,因此才會有利益衝突,而反觀我們現在有時候甚且還要靠科技做好事,ㄚ琪就覺得有所矛盾,但是想一想水對我們的意義,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不就是這樣嗎?

這一本叢書閱畢,接下來要看叢書6 銀色的旅程囉。

感謝你看到這裡,很快就可以離開了,但最好的獎勵行動就是按一下幫我分享或留言,感恩喔~

點我分享到Facebook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