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時間扭轉未來:休閒時間 x 網路連結 = 改變世界的決勝點

下班時間扭轉未來:休閒時間 x 網路連結 = 改變世界的決勝點
看到博客來介紹下班時間扭轉未來:休閒時間 x 網路連結 = 改變世界的決勝點這本書在商業周刊1240期書摘中有介紹,我依循這個線索去閱讀其內容,竟然發現這個書摘的標題是「十三歲少女 讓李明博政策轉彎」,沒想到原來2008年南韓也跟美國協議開放進口牛肉,之後引發了自1987年南韓爭取回歸民選政府以來,規模最大的群眾抗議活動,而引發活動的竟是一名年僅13歲燭光女孩因為看到東方神起樂團在網站上的訊息而引爆,真的我只能說這些女青年太厲害了。台灣的美牛問題在在大前年2012年時也是炒得很兇,這又讓人聯想到去年的太陽花學運了,看來依照作者的解釋這是「認知剩餘」的時間太多了,支聯會會長也一直很有這樣的感覺,太多的人除了上網之外,就是在看電視,如果這些閒暇時間拿來做事工,教會的進步更是指日可待。

像前幾天的捷運站又發生砍人事件,台北市柯文哲市長提到「宅男是社會安全網破洞」,他說:「北市有各種針對酗酒、自殺、毒品、家暴等族群的社會安全網設計,但從鄭捷、到文化國小女童割喉案,再到捷運中山站砍人案,犯案人都是很孤立的,不跟家人密切來往,是所謂的「宅男」,目前體系無法把他們找出來,這是社會安全網的破洞,要如何補齊,市府正在設法處理。」

柯市長又說:『柯文哲說,需要跟國人宣導,「愛的相反不是恨,是冷漠」,關心別人是保護自己,如何去關心、追蹤、輔導這些跟社會疏離的族群,是北市府需要思考的問題,恐怕要提倡社會運動來解決,盼民眾了解,關心別人是保護自己。』先知約瑟斯密在一八三​一年​三月​七日就已獲得啟示說了「人​的​愛心​漸​冷,​罪惡​日​增。」,教會設置了家庭教導跟家庭探訪的機制來關心成員,我認為唯有​圓滿​的​福音才能解決柯市長說的難題,現在我們真的就要把這多的閒暇時間貢獻出來去關心那些閒暇時間過多卻用在宅在家裡心靈卻變壞的那些人身上,我們真的要去關心別人來保護自己。

因為這樣的緣故,我們可以知道閒暇時間可以用來救人,也可以用來害人,我們來看看這本舒適怎麼介紹的。

 

☆商業周刊1240期書摘介紹
☆2010年商業、生活、思想類十大必讀好書之一(brainpickings.org)

  www.ted.com/talks/clay_shirky_how_cognitive_surplus_will_change_the_world.html
作者在Ted上說明「認知剩餘」概念的影片(可選擇中文字幕)→ㄚ琪已直接在下面分享,可以點連結去看。

2010年,全球網際網路連線人口超越20億,而全世界受過教育的人口每年有超過1兆小時的閒暇時間。當「20億人」加上「1兆小時」,我們將有改變世界的機會。

●電視的時代已遠去,網際網路接手世界的命運
  靠電視打發時間的時代已遠去,網路科技已成為新媒介,全世界為數眾多的人口每天都在擁抱這項新科技,如今新世代看電視的時間已比上一輩少,取而代之的是網際網路,他們在網路上消費、分享、與他人連結。看似只是「一個人的」閒暇活動,而世界卻正從其中發生驚人的轉變。

●網際網路,聚集眾人的「閒暇力」
  閒暇時間上網進行各種活動,看似只是「一個人的」行為,其實背後有如匯江成海,人人在網路上互相連結,成本低廉,集眾人之力獲得豐碩成果;2007年為協助民眾追蹤肯亞發生的種族暴力事件,起源於二位工程師與一位社運人士的網路服務「烏沙希迪」(Ushahidi.com),讓人人都能將隨時隨地、親眼看到的暴力事件張貼出來,從此之後人們不再仰賴政府得知最新資訊。

●認知剩餘這項偉大的免費文化,來自於我們都是業餘的愛好者,不須任何金錢的誘因就成就了這件事。
  我們都貢獻出自己的閒暇時間與腦力,不須有人支付薪水與任何酬勞,我們僅僅是因為「喜愛做這件事」,而不須金錢的誘因,便在網路上創造出驚人的網路世界,並由此合力創造共有的新資源。

●最佳例證:要不是因為我們都「閒閒沒事做」,現在哪來的維基百科可以用?
  維基百科,就是我們將閒暇時間聚集起來、透過網路產生新資源、創造新力量的最好例證。維基百科只約花費美國人每年看電視時間的1%,人人都可上網編輯,如今已有一千九百萬條條目,總編輯次數超過十億次。而這都來自於我們在「閒暇時間」擁抱網路科技新媒介的可觀結果。

 ●閒暇時間 × 網際網路=網路世紀裡一股改變世界的新力量
  2005年倫敦地鐵爆炸案、2006年泰國政變、2009年伊朗選後動亂、2011挪威爆炸案——無數的人類事件都被相機、手機拍下,透過網路流傳至全世界。有史以來,我們首度生活在全球連結的群體世界,只要人數夠多,我們就能聚集個人創造和分享的能力,合力創造新資源、改變世界。

作者簡介

克雷.薛基(Clay Shirky)

在紐約大學互動電訊計畫(Interactive Telecommunications Program)執教,也是《大家一起來》(Here Comes Everybody,暫譯)的作者。

他為從事網路設計的組織提供諮詢,包括諾基亞(Nokia)、英國廣播公司(BBC)新聞公司(Newscorp)、微軟、英國石油、全球商業網絡(GBN)、國會圖書館、美國海軍、利比亞政府和樂高(LEGO)。

他的文章常見於《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泰晤士報》、《哈佛商業評論》(HBR)、Business 2.0和《連線》雜誌。

譯者簡介

吳國卿

台北市人,一九五六年生,為資深新聞從業人員,從事翻譯工作十數年。譯有《震撼主義:災難經濟的興起》、《下一個榮景:當經濟遇上政治》、《碳交易:氣候變遷的市場解決方案》、《趨勢力:改變未來15年的世界樣貌》、《誰劫走了全球經濟》等作品。

目錄

第一章  原來我們不是沙發馬鈴薯
第二章  後古騰堡時代
第三章  無酬的行動力
第四章  市場裡的分享
第五章  合作的文化
第六章  與「陌生人」合作之道
第七章  為每樣東西加個滑鼠
↑↑↑↑↑↑↑
認知剩餘將如何改變世界
 
二○○八年作者出版《大家都來了》(現譯,鄉民都來了:網路群眾的組織力量)(Here Comes Everybody,暫譯),ㄚ琪已在在專注的力量第2章 基本知識→注意力已經縮水了嗎?這裡唸過,工友們可以直接點上述連結閱讀,TED的演講也聽了,真的很棒,推薦可以購買閱讀。

感謝你看到這裡,很快就可以離開了,但最好的獎勵行動就是按一下幫我分享或留言,感恩喔~

點我分享到Facebook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