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æs 有活力的模式

這是建築的永恆之道的第六章有活力的模式,前言這樣寫『組成建築或城市的特定模式可以是有活力的,也可以是僵死的。模式達到了有活力的程度,它們就使我們的內部各力鬆馳,使我們獲得自由;當它僵死時,它們便始終將我們因於內部衝突之中。』,全文可以至建筑的永恒之道——第六章 有活力的模式(1)建築的永恆之道——第六章有活力的模式(2)兩篇閱讀,ㄚ琪就不再贅述。

『我們現在知道了,每一建築或每一城市是由在其結構中重複出現的模式組成的,建築或城市正是從這些組成它們的模式中獲得其特徵的。通過直覺我們明顯地看到,一些城市和建築更充滿生活氣息,另一些則少一些。如果它們都是從組成它們的模式中獲得其特徵的,那麼此地有而彼地無的更大的生活氣息也必是由這些模式所創造的。

此章及下一章,我們將看到一些模式是如何創造這種特殊的生活氣息的。

它們首先靠解放人而創造了它,它們通過允許人們釋放他們的能量,通過允許他們自己變得有生氣,創造了生活。』

在這一段裡頭出現了創造三次,ㄚ琪猜想這一章有活力的模式是否就是人要透過創造才能成就這種活力的模式,似乎是很有道理,那就讓我們一碳究竟吧。

『當一個人全神貫注,忠實於自己,忠實於自己的內力,並能順乎自然情形自由活動之時,他是有生氣的。』這裡還是在談人,並提到了Læs 生機勃勃說的核心,看來要讓建築永恆的重點是在於人,而要讓工作達人永恆則在於ㄚ琪囉。

可是『事實上,個人乃是由他的環境塑造的,其協調狀態完全依賴於他同環境的協調。』這裡應該是講居住於建築其中的人,上一段則是提到創造該建築的人,應該這就是建築師的工作了。

在ㄚ琪引用的圖裡,作者比較了工作和家庭在一起跟工作和家庭不在一起,我們似乎可以發現,工作和家庭在一起有不少的好處,作者這樣說明

『孩子們看到了工作是如何進行的,他們知道了使成年世界起作用的是什麼,他們獲得了事物整體連續的觀點;男人們有可能把歡笑、照顧子女的可能性和工作連接起來,心中不必把它們截然分開。男人和婦女多少可以平等地進行工作和照看家庭,正如他們所希望的;愛和工作相連而能成為— 體,為生活在那兒的人們所理解和感受。

在另外的城市,工作和家庭生活相分離,人們被不能逃脫的內部衝突折磨著。』

以教會教導的觀點來看,這對ㄚ琪印象很是深刻,這應該是以家庭為中心,這樣子的好處是可以讓人感受到的,特別是ㄚ琪曾看過一位存活於911事件中教會弟兄的分享,他從該次事件後工作離家近了,這給他在家庭上的鞏固很大的幫助,因為家庭的鞏固,也連帶使得當地的支會成長了,因為他可以服務的時間多了,所以讓我們學到如果ㄚ琪可以讓工作達人成永恆,那麼我們在家工作的夢想就會實現,我們的孩子將獲得了事物整體連續的觀點,這將比ㄚ琪的過往學習好太多了,那ㄚ琪也會因此把家中的工作納入到我的心中,因為至少ㄚ琪可以將每天來回將近一個小時的車程時間轉化成家中的工作,Sophia應該會對這件事感到高興才對,丈夫與妻子平等地分擔家庭的義務,看來這跟世界文告已經很像了。

『同樣,一個處理得很好的庭院有助於人們在裡面生活活躍。』作者已經把觸角延伸到庭院了,宋朝著名詞人歐陽修的《蝶戀花》裡的其中一句:「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堙,簾幕無重數。」,可以想見庭院對人的影響是這麼地大,歐陽修還把它寫進著作裡頭。

所以簡體版的書裡有這樣的對比圖,繁體中譯是有生氣的庭院跟封閉的庭院的比較,封閉的庭院讓人覺得建築是死的,就像歐陽修寫的庭院讓人幽怨一樣。

甚至一個窗子也會發生同樣的情形,“ 窗前空間” 有助於人活躍。』,有窗跟沒窗的差別,可看到外面的窗又有另外一種差別,『而一個沒有窗前空間,窗子只是個洞口的房間卻引起一個我無法解決的內心衝突。』

難怪ㄚ琪總是喜歡坐在窗前,不只是因為日光充足看東西方便,沒有窗的空間給人的壓力其實很大,ㄚ琪猜住在其中可能會瘋掉。

『在這些情況中,有一個模式讓我們得以為我們自己疏解矛盾的例子,也有一個阻止我們的模式的例子。

當然,應力和衝突是人生正常健康的一部分。

但妨礙我們疏解衝突力的模式,幾乎永遠使我們處於應力狀態中。』

光明與黑暗、健康與疾病這是亞當吃了禁果後,所造就的墜落,這個世界正處於這樣的平衡中,而作者也說了應力和衝突是人生正常健康的一部分,好厲害的解釋。

『設想風吹過的沙地上的細波。

這種模式是一個可識別且恆定的模式,因為它是關於支配風沙之法則的真理。

同樣的情形會發生於植物、風和動物完美平衡的園林中。

總之,說這些模式是有活力的和說它們是穩定的,多少是相一致的。』這樣說來穩定也是這個特質的一個解釋。

『有活力的庭院所具有的自我保持的特徵是其生活的精華』,作者回到了庭院。

我們之中的無名特質,我們的生氣,我們的生活熱望直接依賴於世界中的模式以及這些模式本身俱有的這種特質的程度。有生氣的模式在我們之中解放了這種特質。而它們在我們之中解放這種特質根本上是因為它們自已有這種特質。』

這是文末最後一段話,以哲學的角度就難多了。

感謝你看到這裡,很快就可以離開了,但最好的獎勵行動就是按一下幫我分享或留言,感恩喔~

點我分享到Facebook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