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æs 模式的真實

這是建築的永恆之道的第十五章模式的真實,前言這樣寫『然後,我們可通過體驗的檢視逐漸改進這些共同使用的模式,可以通過辨識它們使我們產生何種感受來十分簡單地確定,這些模式是否使我們的環境充滿活力。』全文可從建筑的永恒之道——第十五章 模式的真实(1)建筑的永恒之道——第十五章 模式的真实(2)建筑的永恒之道——第十五章 模式的真实(3)讀取,本文不贅述,在UML软件工程组织裡有一篇透明撰文的探寻软件的永恒之道 ——评介《建筑的永恒之道》,大家可以去看看,看起來又是有人從建築的永恆之道來看待軟體,所以不知是建築業的好朋友,軟體業的朋友們也一起來看看吧。

我們在上一章已經看到了,存在著一個人形成一個模式並使其明確以便其他人可以使用它的過程。許多這樣的模式已被寫在第2卷中了。

但至今還完全沒有確證,這些模式的哪一個會實際起作用。我們希望每一個都成為一個生活源泉,一個發生的、自持的模式。但這實際嗎?我們如何能夠區別起作用的、深層的、值得效仿的模式和那些單純幻想的、瘋狂臆造的模式呢?』似乎作者一直在推銷它的第二本著作了,而且著作裡所提的模式還沒有經過驗證,所以只能說暫且Hold住吧!

『考察表明,如果模式個別陳述是經驗真實的話,模式就是有活力的。

但是,一個模式並不因為其組成部分的陳述都是真實的而有活力。

我曾聽到的最有趣的模式例子之一是“ 瘋人院陽台” 。』作者覺得很可笑,ㄚ琪其實感覺不太出來,但是隱約覺得這個陽台的解決模式是個問題,精神病人可以有陽台嗎?這讓人好奇?

『事實上,儘管其個別組成部分的陳述是真實的,但作為整體的模式卻缺乏經驗的真實性。

甚至一個模式看來很實用,背後又有清楚的理由,也根本不意味著它必然有能力產生活力。

比如,柯必意以極大熱誠和嚴肅態度創造的著名的綠化中高樓聳立的輝煌城市模式。』

柯必意?一開始就覺得很好奇,先查原文的名字,查到維基


Le Corbusier (1933)

勒·柯比意(法文:Le Corbusier,1887年10月6日-1965年8月27日,又譯科比意,原名Charles-Édouard Jeanneret-Gris),法國建築師、都市計畫家、作家、畫家,是20世紀最重要的建築師之一,是現代建築運動的激進分子和主將,被稱為「現代建築的旗手」。他和瓦爾特·格羅皮烏斯、密斯·凡·德羅並稱為現代建築派或國際形式建築派的主要代表。

這樣可能還是無法激起大家的注意,在ㄚ琪的讀山丘上的修道院提到山丘上的修道院:科比意的最後風景,原來這個修道院就是這裡所提到的大建築師,這樣應該就清楚了,但是科比意的偉大建築模式還是讓作者用來作為模式沒有活力的範例,理由ㄚ琪就不說了。

『只有當模式解決了在這種情境下實際存在的所有作用力時它才起作用。

困難是我們沒有可靠的萬法,確切知道何者為一個情境中的作用力。

我們需要一種獲悉作用力的方法,來克服理智的困難而邁向經驗的核心。

為了做到這點,我們必須更多地依賴感覺而非理智。』ㄚ琪倒不覺得是依賴感覺,因為感覺有時是錯的,而是應該憑藉聖靈。

模式凹室我們感覺很好,因為我們在那兒感覺到系統的完整。

模式T字交叉使我們感覺很好,因為我們在那兒感覺到系統的完整。

亞文化區的鑲嵌使我們感覺很好,因為,我們又一次在那兒感覺到了系統的完整。』在東海建築研究所95級設計組裡的解析建築模式語言 劉克峰 蔣宗憲 簡志威 莊佩勳提到

8.亞文化區的鑲嵌 Mosaic Of Subcultures
現代城市的大同小異和千篇一律的特徵扼殺豐富多彩的生活方式,並抑制人的個性發展。

有圖有敘述,但是還是看不懂亞文化區的鑲嵌是什麼意思,而且這個8好像是253個模式中的一種,所以先姑且這樣猜著吧。
『相形之下,思想產生的無感覺的模式,完全缺乏經驗的真實。
而後,我們看到了,在作用力系統的平衡和我們對解決這些作用力的模式的感受之間,有一個基本的內在聯繫。
這使檢驗任何給定的模式較為容易了。
我們總可以自問,一個模式給我們何種感覺,而且我們也總可以同樣詢問他人。
當你問某人意見時,回答根本不是這樣。
問一個人的趣味,回答也不是這樣。
問一個人如何看待一種想法時,回答也不是這樣。
回答只需感受,而無需其它。
這種檢驗的成功與否隨著至今我還沒有充分說明的、人們對模式的感受出奇一致的事實而定。

科學中,有很少實驗,其中某個現像有能力產生這樣超常水準的一致。

這些觸及現實的感覺有時非常難以達到。

而只有這真實的感覺,這需要注意力的感覺,這需要花力氣的感覺,才是達到一致所依賴的。

然後我們看到了,一個平衡模式的概念深深紮根於感覺的概念。

但儘管如此,感覺本身並非事物的實質。

總之,存亡攸關的東西最終不是別的,而是無名特質本身。』又回到無名的特質了?

最終,是模式中的這種特質,產生了有無活力之差異。

是現實本身產生了這種區別。』這裡開始舉用第2冊的例子,像是見模式私密性層次(pattern INTIMACY GRADIENT)、模式前門凹進處(

pattern FRONT DOOR RECESSES)。

而放棄事物“ 必須是什麼” 的成見並認識它們真正是什麼是很艱難的。

在這方面,對現實的注意遠超出了價值領域。

由於模式看起來是非倫理性的,由於它對個別意見、或目標或價值不做判斷,模式上升到道德範疇的另一層次。

而後它成為自然的片斷。

當我們看到水池中波紋的模式時,我們知道這個模式完全是同存在的作用力相平衡的:沒有任何使之含混的思想干擾。

最終當我們成功地觀察了一個人工模式,以致它不再被意見和意象所模糊時,我們便發現了像水池表面的波紋一樣正確永恆的自然片斷。』

 

感謝你看到這裡,很快就可以離開了,但最好的獎勵行動就是按一下幫我分享或留言,感恩喔~

點我分享到Facebook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