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6日日本北海道膽振綜合振興局勇拂郡厚真町附近發生規模6.7的地震,北海道最大的火力發電站苫東厚真火力發電站因震害設備受損、無法運行,讓北海道失去一半電力供應,我的記憶猶新,主要還是因為那年我們全家那個月要前往北海道旅遊,一發生這樣的消息,機票買了、飯店訂了的我們紛紛的擔心這個地震會不會影響我們。
3月16日衛星拍攝的福島第一核電廠影像。從右至左分別是在事故中嚴重損壞的1號機至4號機組。圖維基。
在推到更早我們的蜜月旅行是在日本東京,那時是在2010年底,隔年的三月發生於日本東北地方外海三陸沖的地震矩規模9.0的大型逆衝區地震,日本史上第一個規模超過9的地震,以及隨後引發的一系列災害及核洩漏事故,讓我一再慶幸我可以在那次地震前去了一趟日本。這兩個事件都讓我晝思夜想一直警覺台灣跟日本是那麼一樣地震多的國家,日本科技比我們先進那麼多,都無法控制核電的安全,那我們還能要核電嗎?想到這裡只要地震一發生,我就挫咧等~為了我們大夥的生命安全,能不用核電改提倡再生能源這樣的綠能產業,真的是需要。
有歌神號稱的小齊在2011年就預言了台灣要靠風力來發電(風大雨大太陽大,誰卡大聲誰就贏…真是神準,哈哈),學過物理的朋友都知道能量的形式可以概分為兩大類:動能和位能,我們所習慣使用的電能,主要來自其他形式能量的轉換,包括水能(水力發電)、熱能(火力發電)、原子能(核電)、風能(風力發電)、化學能(電池)及光能(光電池、太陽能電池等)等。什麼是綠能,這又可以稱為可再生能源,指的是來自大自然的能源,例如太陽能、風力、潮汐能、地熱能等,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會自動再生,是相對於會窮盡的不可再生能源的一種能源。
而不可再生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對應,是無法經過短時間內再生的能源,而且它們的消耗速度遠遠超過它們再生速度。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與核燃料、礦產等均屬於不可再生能源,如該能源一旦耗盡,將不能開採出更多的可用儲備供將來使用。
對哥來說,哥不是搞政治的,也不是濫用地球資源的大財主,哥只是一介平民,只要有電可以讓我打電腦滑手機,可以安身立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那就滿足了,為了解決能源危機的問題,在這能源轉型關鍵時期,很簡單,我們就是要有備用的能源政策。就像狡兔有三窟,任何的能源政策也不能偏廢於某一核電,或是某一火力發電,這都是不智的,而發展綠能產業 — 以國內綠色需求為基礎,發展特色產業,引進國內外大型投資、增加優質就業,帶動我國綠能科技及產業躍升,啟動綠能科技產業創新方案,從長遠之計來看,確實有其必要性。
從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歷史來看,最早發展的水力發電,對台灣來說,水庫內淤泥堆積是嚴重致命傷,延續水庫的壽命是我們要繼續努力的。
利用風能的歷史也算滿久的,人類利用風力發電的嘗試,最早在19世紀末的歐洲就已經開始,在西濱我們已經看到那一根根的風車發電機,不過陸上風力發電有瓶頸,就是土地資源有限,擴充電廠受挑戰,而離岸風電正好可以解決土地資源有限的問題。離岸風力發電又稱離岸風力能源,是於海上建設風力發電廠。通常位於大陸架,利用風能進行發電,離岸風力發電較陸上風力發電具有更高的風速,所以能提供更多的電力且對此類鄰避設施的反彈也較小,離岸風力發電成本較陸上發電成本為高,但於2016年荷蘭波瑟勒(Borssele)離岸風力發場裝機容量為700 MW,成本已降至€72.70/MWh (包含輸電設備為€87/MWh),而丹麥離岸風力發場Kriegers Flak裝機容量為600 MW,成本更降至€49.90/MWh (不含輸電設備),建設成本是我們目前看到的難題,但是只要政策有前瞻性,像是太陽能或風電由開發商出錢蓋,政府坐等稅收和回饋金就好,我就覺得沒有不能做的。
或許有些人認為台灣不適合離岸風力發電,因為歐洲跟台灣不一樣,台灣的颱風那麼大,就怕颱風來了會倒掉好幾根發電廠,那時我就Google到ETtoday有這樣的一則新聞『一場颱風可撐50年!日本成功研發「颱風發電機」逃離核電家園』,看看日本是怎麼解決颱風問題的,有時候如果有正面思考的話,格局會是不一樣的,日本做得到,我們台灣做不到嗎?
哥在這裡要強烈呼籲離岸風電要留在台灣的發展啊!有些人認為引進這些外商,根本無法讓台灣綠能產業有發展,外商賺飽了就跑的案例不是很多嗎?就哥的工作來說,我也是在外商工作的,但我並沒有看到我們公司會跑的感覺,如果這地有利可圖是沒有人會跑的,以這樣推論若是離岸風電有利可圖,想趕走這些外商還不容易說,那麼只要有外商在的一天,台灣人就有機會在這些企業工作,只要學有能力就不怕以後沒材燒。
台灣離岸風電發展遇到的困境,除了前述的颱風外,到底還是人為的問題,在哥分享的第一個Youtube影片裡,上緯董事長蔡朝陽說,「投入風電三年來,最大風險竟然都是非專業的風險。」到底是什麼風險呢?
風險一,台灣想全力發展離岸風電,基礎設施卻嚴重不足。
風險二,政治考量干擾專業,台灣不僅沒有專用碼頭,也缺乏吊裝設備與工作船。
風險三,發展離岸風電的軟體環境不足。英國、丹麥、德國為了發展離岸風電,有非常完整的融資與保險制度,在台灣,上緯碰到了融資問題,政府卻無法從旁協助解決。
減碳如此迫切,從上緯身上卻看見海上風電示範業者處處碰壁,軟硬體環境付之闕如,只能靠廠商土法煉鋼、愚公移山。再不積極改變與加快腳步,恐將與減排承諾書(INDC)的目標離得更遠。
遠見雜誌在380期有以『全球20座最優離岸風場 16座在台灣 台灣海峽的綠金寶藏』為封面主題,內容提到這股熱潮緣起於2014年。當年國際工程顧問公司4C Offshore發布全球多年平均風速觀測,竟發現世界上風況最好的20處離岸風場,台灣海峽就占了16處。甚至排在前十名的,除第一名位於中國南海,風速每秒12多米(12.04~12.11m/s),其中九處都在台灣領海,平均風速約每秒近12米(11.94~12.02m/s)。而且大多數在彰化外海。看啊!老天爺是公平的,祂給了沙烏地阿拉伯黑金石油,也沒有忘記給咱台灣人綠金風力新寶藏。這種優勢簡直是比歐洲大國還好,如果我們可以設計出一套符合台灣地理與氣候變化的機器與軟體系統,因地制宜來發展亞洲離岸風場,那麼台灣就會是亞洲第一個投入離岸風電產業鏈的國家,累積產業能量之後,未來更可進一步將這套技術輸出到其他亞洲國家,有這個機會,是年輕人都要好好把握才是,為此教育政策要改善,能培育更多相關的風電技術人才,是我們需要注重的。
哥期待我們每個人都有美好的生活,有乾淨的空氣,有便宜的電可以用來打電腦滑手機,錢包滿滿可以常出國旅遊,這樣的人生很美好,一邊工作一邊去冒險,人生就是要這樣去築夢,我好佩服上緯董事長蔡朝陽喔!他實現了他的夢想,讚啊~
更多相關的資訊可參考離岸風電彰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