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在我已經夠好了:克服自卑!從「擔心別人怎麼想」,到「勇敢做自己」一書的第七章 在恐懼的文化中展現勇氣,在該章標題頁下方,作者有些敘述:
如果大家都停下來檢視我們為自己設定的預期,就會發現我們抱持的「完美」概念是如此地不切實際,不可能存在任何人身上。因為,第一,完美是不可能實現的。第二,我們無法控制別人對我們的看法。第三,我們不可能完全照著別人的預期做每件事,或完全照著自己的預期做事。當我們認為「我們必須這樣」時,反而忽略了自己實際上是什麼樣子。
隔頁的第一個重點,「自卑促成恐懼,恐懼造成自卑」。它們運作相當嚴密,通常難以區別。我實在是感覺到這不就是雞生蛋,蛋生雞的故事,真的可以區別出來嗎?
之後引用了安.拉莫特(Anne Lamott)的關於寫作:一隻鳥接著一隻鳥(Bird by Bird)「完美主義是壓迫者的聲音。」
在教會戒癮計畫的步驟4:真相中,也有這樣一句話:
成功的品格檢討有四大要素——寫作、誠實、支持及祈禱。這幾項品格檢討的要素會幫助你認清和克服罪與缺點。
…
有些人不想將檢討自我品格的內容寫下來,他們對自己的寫作能力或是其他人會讀到他們所寫的內容感到難為情或擔心。不要讓這些憂慮阻礙你。你的拼字、文法、字跡或打字技巧都不重要。必要的話,你還可以畫簡易的圖形,但是一定要寫在紙上。除非你用具體的方式來進行檢討,否則你仍尚未做到步驟四。在你完成步驟四的過程中,要記得,不要讓完美主義——也就是努力把檢討內容做到十全十美以取悅他人——阻礙你完成。
江文漢長老在去年的利阿賀拿有篇演講「在基督裡成為完全」,標題下有這樣引言『對救主慷慨賜予的
贖罪之愛有所了解,能讓我們對「何謂完全」不會有自以為是、不正確且不切實際的期待。』,裡頭更有一節是這樣寫完美主意的:
對於「何謂完全」有所誤解,會導致完美主義,這是一種求好心切的態度或行為,轉而對立刻就成為「完全」有不切實際的期待。完美主義有時候肇因於覺得只有完全的人才值得被愛,或者我們在成為完全之前不值得快樂。
完美主義會使人失眠、焦慮、拖延、沮喪、自以為是,以及憂鬱。這些感覺會排擠掉救主希望我們擁有的平安、喜樂和放心。
我在支會負責關心照顧單成,也發現江長老所說的問題,我很希望所有單程都可以閱讀這篇文章,真正了解自己的問題,這樣就不會產生本書作者所分析的「自卑和完美主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