駭客倫理與資訊時代精神→從禮儀到倫理
看ㄚ琪如何從這一章的標題、粗體字及英文關鍵字來描述ㄚ琪這一章的學習心得~
『在駭客工作倫理和金錢倫理之上的,還有駭客倫理的第三個重要層次,它可以被稱為網路倫理(nethic或network ethic)。這個詞彙指的是駭客和網路社會中一切廣義的網絡關係,它比我們常見的網路禮儀(netiquette)一詞的意義更為廣泛。』
網路禮儀中文維基這樣說↓↓↓↓↓↓↓
網路禮儀是網際網路使用者在網上對其他人應有的禮儀。
真實世界中,人與人之間的社交活動有不少約定促成的禮儀,在網際網路虛擬世界中,也同樣有一套不成文的規定及禮儀,即網路禮儀,供網際網路使用者遵守。
忽視網路禮儀的後果,可能會對他人造成騷擾,甚或引發網上罵戰或杯葛等事件,雖然不會像真實世界動武般造成損傷,但對當事人也不會是一種愉快的經驗。
『巴洛(John Perry Barlow)是六0年代叛逆文化的產物,他曾經為搖滾樂團「死之華」(the Grateful Dead)寫歌,後來又成為網路權利(cyber-rights)運動的開拓者,也是第一個把威廉.吉勃遜使用的「網路空間」(cyberspace,出自吉勃遜的小說《神經召靈人》【Neuromancer】)一詞,迻用於稱呼所有電子網路的人。
巴洛英文維基↓↓↓↓↓↓↓
At his home in California, USA, December 2010
John Perry Barlow (born October 3, 1947) is an American poet and essayist, a retired Wyoming cattle rancher, and a cyberlibertarian political activist who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both the Democratic and Republican parties. He is also a former lyricist for the Grateful Dead and a founding member of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 Since May 1998, he has been a Fellow at Harvard University’s Berkman Center for Internet and Society. He has been identified by Time magazine as one of the “School of Rock: 10 Supersmart Musicians”.
死之華英文維基↓↓↓↓↓↓↓
Grateful Dead members backstage during the early 1980s (l–r): Brent Mydland, Bob Weir, Jerry Garcia, Bill Kreutzmann. Phil Lesh and Mickey Hart are not pictured.
The Grateful Dead was an American rock band formed in 1965 in Palo Alto, California. The band was known for its unique and eclectic style, which fused elements of rock, folk, bluegrass, blues, reggae, country, improvisational jazz, psychedelia, and space rock, and for live performances of long musical improvisation. “Their music,” writes Lenny Kaye, “touches on ground that most other groups don’t even know exists.” These various influences were distilled into a diverse and psychedelic whole that made the Grateful Dead “the pioneering Godfathers of the jam band world.” They were ranked 57th in the issue The Greatest Artists of all Time by Rolling Stone magazine. They were inducted into the 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 in 1994 and their Barton Hall Concert at Cornell University (May 8, 1977) was added to the Library of Congress’s National Recording Registry.
網路空間的維基↓↓↓↓↓↓↓
賽博空間(Cyberspace)是哲學和計算機領域中的一個抽象概念,指在計算機以及計算機網路里的虛擬現實。賽博空間一詞是控制論(cybernetics)和空間(space)兩個詞的組合,是由居住在加拿大的科幻小說作家威廉·吉布森在1982年發表於omni雜誌的短篇小說—《融化的鉻合金》(Burning Chrome)中首次創造出來,並在後來的小說《神經漫遊者》中被普及。
Neuromancer中譯本叫神經喚術士↓↓↓↓↓↓↓
「要喚出一個魔鬼,你必須知道他的名字。」
開元書印將在三月一日出版科幻文學的傳奇經典:威廉.吉布森1984年的第一部小說《神經喚術士》。
這本書榮獲1985年科幻文學星雲、雨果、菲力浦、狄克三大獎最佳小說,不僅是科幻小說史上劃時代的作品,人類想像的一次精彩突破,也是今日述及網際網路的出現與流變時,一定要回歸的源頭。
吉布森在《神經喚術士》中,創出Cyberspace / 符控流域一詞,描繪出近未來一個絢爛無垠的虛擬空間。想像的未來在有生之年到來,吉布森先見之明的光環,讓他接下來的小說都備受觀注,成為公認當今最偉大的科幻小說家之一。
2012年,網路虛擬已變成生活中真實的一部份,《神經喚術士》才以新書之姿進入我們的中文世界。小說裡的世界:符控流域、東京、伊士坦堡、紐約、外太空;小說裡的人物:駭客凱斯、女殺手莫莉、全象幻術家里維耶、神秘雇主亞米帝吉;仍然在今日現實的近未來,一個想像的陌生地,在一個超乎形式、詭譎、濃氛、變態﹣﹣非常好看的故事裡。
《神經喚術士》迄今全世界暢銷六百多萬冊,真正的原因就在:它是一本精采的好小說。不管基於什麼緣故選上這本書,必定被它跌宕變化的情節,意外的人性面向,場景與氛圍的刻寫,一路吸引到最後一句。
英國哲學家Nick Land稱《神經喚術士》為cybergoethic符控歌德恐怖小說,其實《神經喚術士》的陰沈幽暗更適合稱做cybernoir符控黑暗犯罪小說。吉布森風格冷靜,觀察細膩,耐心,往深虛探底。他在我們還不知道網路之前,就看到人類深陷虛擬迷美的不可自拔;那是一個真正的空間,無邊界的廣度,而不是我們今日無盡頁面的平面變化。
2010年九月,吉布森到加州柏克萊宣傳新書時,我們當場請他為本中文版還一篇序,他欣然同意。數月後,作者寄來六頁的稿子,誠摯向中文讀者致意。
言論自由和隱私權
「全球網路自由運動」(Global Internet Liberty Campaign),書中的註釋:
「全球網路自由運動」(www.gilc.org)是在網際網路協會的一場會議中成形的,它的工作包括了「防止對線上社群的事先言論檢查」以及「確保在全球資訊基礎上,為了某一用途所產生的個人資訊,不致被轉用至不相關的用途,或在未經當事人許可之前被揭露。此外還要確保人人有權檢視他在網際網路上的私人資料,且能夠更正其中的錯誤資訊」。
言論自由:科索沃案例
科索沃案例
『1999年的科索沃(Kosovo)危機,是政府企圖控制言論自由的最佳例證。』
這個危機可直接參考維基的科索沃戰爭 ↓↓↓↓↓↓↓
「科索沃戰爭」或「科索沃衝突」這個名詞通常是用來描述兩場接續的並且有時相當類似的武裝衝突。內戰後隨即發生了國際衝突,分別為:
1996年-1999年:塞爾維亞和及後來的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即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安全部隊同科索沃解放軍(一支追求科索沃省獨立之間的阿爾巴尼亞人游擊隊)的內部戰爭。
「科索沃戰爭」這個名詞多指1999年3月24日至6月10日這78天北約對塞蒙的空襲行動,為國際衝突。
第一場網路戰爭
作者提到『有理由可以稱科索沃為第一場網路戰爭,就像越戰當年曾經被稱為第一場電視戰爭。
這場戰爭有一小部份甚至是在網路上發生的;正如桃樂斯.丹寧(Dorothy E. Denning)在她的研究《社運主義、駭客行動主義和網路恐怖主義》(Activism,Hacktivism, and Cyberterrorism,2000)中所描述的:支持不同陣營的鬼客各自在網路上發動他們的攻擊。』
電子全知的監視?
隱私更需要保護
密碼叛客(Cypherpunk) 英文維基↓↓↓↓↓↓↓
A cypherpunk is an activist advocating widespread use of strong cryptography as a route to social and political change. Originally communicating through the Cypherpunks electronic mailing list, informal groups aimed to achieve privacy and security through proactive use of cryptography. Cypherpunks have been engaged in an active movement since the late 1980s.
虛擬實境
『社會學家艾德.安德魯(Ed Andrew)在《關上鐵牢:工作與休閒的科學管理》(Closing the Iron Cage: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Work and Leisure)一書中,分析在清教徒倫理的指導下,工作的本質如何輕易地將人們導入一種消極的生活風格:
研究休閒的社會學家認為,許多勞工不具有利用餘暇充分享受休閒生活的能力,我們不應過度指責他們錯了。問題在於,他們並未充分考慮到,勞工的無能享受休閒生活,其實是外在工作管理形態所造成的「副作用」。』
最近一個很震撼的新聞『壹傳媒將台灣業務以新台幣175億元,全數售予中信集團少東辜仲諒、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以及新加坡私募基金,在台灣走了12年的壹傳媒黎智英時代正式劃下句點。』華麗一族的辜仲諒在紅火案的情形,這回竟然又可以買下壹傳媒,這真是讓人訝異啊,這麼多人在錢跟權之下,已經沒有倫理道德了,今天我們再讀回這一章時,應該會想這是一條很難的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