駭客倫理與資訊時代精神序與田園生活

駭客倫理與資訊時代精神→序

ㄚ琪這一回要補列這書的目錄如下↓↓↓↓↓↓↓

前言

工作

1.薛西弗斯不再是英雄

2.不需要時鐘的工作熱情

金錢

3.自不自由,免不免費

4.開放的學院,封閉的隱修院

網路

5.從禮儀到倫理

6.資訊主義的精神

結尾

7.休息,是為了創造更多

後語 資訊主義及網路社會

附錄 電腦駭客思想簡史

註釋

延伸閱讀

另外在序這裡,ㄚ琪的新收穫↓↓↓↓↓↓↓

行話檔(jargon file)

英文維基的定義↓↓↓↓↓↓↓

The Jargon File is a glossary of computer programmer slang. The original Jargon File was a collection of terms from tech cultures such as the MIT AI Lab, the Stanford AI Lab (SAIL) and others of the old ARPANET AI/LISP/PDP-10 communities, including Bolt, Beranek and Newman,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and 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另外在書中的註解這樣說

『這個檔案目前由艾瑞克.雷蒙維護,網址設在www.tuxedo.org/~esr/jargon。它同時也以書籍的形式出版,書名是The New Hacker’s Dictionary(3rd ed.,1996)。』

經查該網址應該移到這裡了:http://www.catb.org/~esr/jargon/

在這個檔案裡,駭客的定義為『一群高度熱衷於寫程式的人。他們相信資訊的共享是一種力量強大的美德,並且認為,盡可能藉由撰寫自由軟體,以及促進資訊及電腦資源的自由流通,以將他們的專業技能分享給大眾,這是駭客的道德義務。』

關於駭客倫理(hacker ethic)的註釋,『在Hackers: Heroes of the Computer Revolution(1984)一書中,Steven Levy如此描述麻省理工駭客的精神:他們相信「所有資訊都應該免費」,而且「電腦的使用權…應該是完整而不受限制的』

這一本書有25週年的中文紀念版↓↓↓↓↓↓↓

黑客列傳:電腦革命俠客誌(25週年紀念版)

黑客列傳:電腦革命俠客誌(25週年紀念版),博客來簡介:

《黑客列傳》講述引人入勝的故事,從早期的電腦研究實驗室開始,引領至最初的家用電腦。

 

這本Steven Levy經典著作的25週年版,追溯電腦革命起源的黑客功勳──從一九五零年代晚期到八零年代早期,這些聰明而特立獨行的書呆子,冒著風險、打破規則、將世界推往全新的方向。加上來自出色黑客的更新資料,像是比爾.蓋茲、馬克.札克柏格、理查.史托曼、史蒂芬.渥茲涅克等,《黑客列傳》講述引人入勝的故事,從早期的電腦研究實驗室開始,引領至最初的家用電腦。

本書介紹這些充滿想像力的天才人物,他們就電腦工程的難題找出聰明但非正統的解決辦法。他們有共通的價值觀,稱為「黑客倫理」,這個價值觀至今依然蓬勃發展。《黑客列傳》捕捉到近代歷史上的開端時期,當時的地下活動在今日數位世界留下痕跡,包括他們在麻省理工學院費盡心思接近笨重的電腦卡機器,到產生了Altair和Apple II的DIY(自己動手做)文化。

目錄:

第一部:至尊黑客
第一章|鐵路技術社
第二章|黑客倫理
第三章|星際戰爭
第四章|葛林布雷特與高士伯
第五章|午夜電腦手術社
第六章|贏家與輸家
第七章|生命遊戲

第二部:硬體黑客
第八章|二一零零年騷亂
第九章|人人皆神
第十章|自製電腦俱樂部
第十一章|簡化培基語言
第十二章|渥茲
第十三章|秘密

第三部:遊戲黑客
第十四章|巫師與公主
第十五章|兄弟會
第十六章|第三代
第十七章|夏令營
第十八章|跳蛙遊戲
第十九章|蘋果節
第二十章|巫師大戰巫師眾

第四部:最後的至尊黑客
最後的至尊黑客
後記:十年之後
後記:二零一零
註解
誌謝

有關「鬼客」(cracker)的註釋相當地長,但是可以理解是跟「電腦病毒」有關,參閱:A brief history of PC viruses[1990]及Wells,Virus Timeline[1996]等書,另外也可以看看英文維基的末日軍團(Legion of Doom)↓↓↓↓↓↓↓

The Legion of Doom (LOD) was a hacker group active from the 1980s to the late 1990s and early 2000. Their name appears to be a reference to the antagonists of Challenge of the Superfriends. LOD was founded by the hacker Lex Luthor, after a rift with his previous group the Knights of Shadow.
At different points in the group’s history, LOD was split into LOD and LOD/LOH (Legion of Doom/Legion of Hackers) for the members that were more skilled at hacking than pure phreaking. The overall beliefs of LOD and MOD were different, but it can be difficult to untangle the actions of the members since there was a cross-ove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Unlike Masters of Deception there were different opinions regarding what the Legion of Doom was. LOD published the Legion of Doom Technical Journals and contributed to the overall pool of hacking knowledge. They considered themselves not causing any direct harm to the phone systems and computer networks they took over. Still, many LOD members were raided and prosecuted for causing damage to systems (Grant, Darden and Riggs, etc.).

另外「良師」(Mentor)寫的鬼客宣言The Conscience of a Hacker,可參閱The History of the Legion of Doom[1990],英文維基這樣說↓↓↓↓↓↓↓

The Conscience of a Hacker (also known as The Hacker Manifesto) is a small essay written January 8, 1986 by a computer security hacker who went by the handle (or pseudonym) of The Mentor (born Loyd Blankenship). It was written after the author’s arrest, and first published in the underground hacker ezine Phrack in Volume One, Issue 7, Phile 3 of 10. It can be found on many websites, as well as on t-shirts and in films.
It is considered a cornerstone of hacker culture, and it gives some insight into the psychology of early hackers. It is said to have shaped the hacker community’s view of itself and its motivations. The Manifesto states that hackers choose to hack because it is a way for them to learn, and because they are often frustrated and bored by the limitations of standard society. It also expresses the satori of a hacker realizing his potential in the realm of computers.
The Manifesto acts as a guideline to hackers across the globe, especially those new to the field. It serves as an ethical foundation for hacking, and asserts that there is a point to hacking that supersedes selfish desires to exploit or harm other people, and that technology should be used to expand our horizons and try to keep the world free.

序中p.11有這樣一段『駭客倫理提出了一種新的工作倫理,直接衝擊到韋伯(Max Weber)在他的經典著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1904-1905)裡所闡揚的,長期以來深植人心的清教徒工作倫理。』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博客來簡介↓↓↓↓↓↓↓

「上帝不是要人們以苦修的禁欲主義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成在現世裡其所處地位的責任和義務」──韋伯

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韋伯想要證明,這種以職業為基礎的理性生活,並非僅是工商業演進的必然結果,宗教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基督新教要人們從工作中去證明自己是上帝的選民,以致於「必須是職業人」乃是每一個人的命運。但對於當年的新教徒而言,他們是出於宗教上的動機而主動地「想要成為」職業人,因而他們活得有尊嚴;但如今宗教精神已退場,資本主義卻成為你我生活的唯一舞台,我們雖然是職業人,卻毫無精神價值的支撐,慢慢地成為尼采所說的「最後的人」:毫無精神的專業人,毫無心靈的享樂人。

因此,這本書絕非現代「社會科學」意義下的經驗研究,而是韋伯關心現代人的命運,以科學的方式見證現代文化的發展,提醒你我正視自己的命運。

本書特色

十七世紀崛起的基督新教,改變了西方人對於宗教生活的看法。新教鼓勵教徒們走入世俗,努力從工作中證明自己為上帝的選民。新教精神伴隨著工業時代的興起,構成了現代經濟生活的雛型。

如今新教精神雖然不遍及所見,但現代人的生活觀已經固定成型:找份工作、積極進取、克制消費、存錢投資。對韋伯而言,這卻是你我都無法逃離、避開的鐵籠。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自1920年問世以來,不斷地被討論、引用,至今已是社會科學的必讀經典。而對於想要深入瞭解現代社會的形成、現代人的工作倫理與生涯價值,更是值得細細品味的好書。這次再版印行,特定重新排版、重新校對與設計封面,期待能在不同領域、不同年齡的讀者心中種下前人思想的菁華種籽,萌發熱愛知識、思考的知性之林。

目錄:

中譯本導讀:張旺山
譯者前言:于曉
前言:韋伯

上篇 問題

第一章 宗教派別和社會分層
第二章 資本主義精神
第三章 路德的「職業」概念(本書的研究任務)

下篇 禁欲主義新教諸分支的實踐倫理觀
第四章 世俗禁欲主義的宗教基礎
第五章 禁欲主義與資本主義精神

附錄一 新教教派與資本主義精神
附錄二 對「資本主義精神」之反批判的結束語
翻譯人名對照表
韋伯生平著述年表:甘陽編

讀到這裡,ㄚ琪突然想到我們教會在工作上的教導,是否來自於清教徒的工作倫理,讓人很好奇,應該好好看看。

另外第二個要素,金錢倫理(money ethic)

第三個要素,網路道德(network  ethic)

這裡提到了三卷鉅作《資訊時代》(The Information Age,第二修訂版在2000年出版)。一開始ㄚ琪以為是一本書,後來查到Manuel Castells的英文維基才瞭解是三本書↓↓↓↓↓↓↓

Manuel Castells (Spanish name: Manuel Castells Oliván; born 1942, in Hellín, Albacete, Spain) is a Spanish sociologist especially associated with research o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communication and globalization.
The 2000–09 research surve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ranks him as the world’s fifth most-cited social science scholar, and the foremost-cited communication scholar.

有關第一本書網絡社會之崛起博客來可以買到,不過沒介紹~

認同的力量—資訊時代:經濟,社會 與文化(第二卷)

第二本認同的力量—資訊時代:經濟,社會 與文化(第二卷)介紹多了↓↓↓↓↓↓↓

本書解釋了今日重塑世界的兩股強大但相互衝突的潮流:全球化與認同。資訊科技的革命以及資本主義的再結構已經引動了網絡社會,並帶來了策略,除經濟行為的全球化、工作的彈性化與不穩定,以及真實的虛擬文化。但是,伴隨著資本主義的轉化與國家主義的消亡而來的,是集體認同的表達以火力十足的方式竄起。它們挑戰了全球化中的文化單一性以及對於生活、環境的控制。曼威.柯司特在本書中描繪了社會運動的根源、目標以及效果,包括了諸如女性主義與環境主義,這些試圖在最基本的面向上轉化人類關係的主動性的社會運動;以及奉神、國家、種族、家庭或地方之名而進行防禦工事的反應性的社會運動。

作者認為,在科技一經濟勢力與轉化性的社會運動,這兩者藉由媒體的新生力量來造勢並進行混合與矛盾的攻勢下,這個世界既有的分類模式已經飽受威脅。作者認為,處於這些對立的潮流的夾縫中,國族國家出現問題,政治民王的概念本身也面臨危機。作者的主題涵蓋了美國、西歐、俄羅斯、墨西哥、玻利維亞、回教世界、中國以及日本等地,藉此探討與理解各種不同的社會過程,作者也指出這些多樣化由社會過程之間,有緊密相關的意義與功能。

如果要理解這個世界如何地從本世紀的開頭已經邁入的轉變,這本書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千禧年之終結(最新版)

千禧年之終結(最新版) ↓↓↓↓↓↓↓

「本書是目前描繪全球資訊化時代的輪廓最傑出的成就。」--安東尼.季登斯,《新政治家》

「本書為達到顛峰的成就,柯司特成功的研究絕對可以和馬克思相互比較,如同馬搭思的《資本論》旨在分析早期工業化資本主義的機制和社會衝突,柯司特的三部曲的目的在於了解這個正在被全球資訊資本主義所取代的系統。他已經如此地設定了自身終極的挑戰,而他確實也完成了這項使命。」--彼得.霍爾,《城市》

「繼自韋伯之後,社會科學界探討社會變遷最具有影響力且極為成功的努力成果,我們不僅希望社會科學界能閱讀此書,同時也特別希望經濟學者能夠閱讀此書,因為相較於其他人,他們最需被提醒韋伯是一個經濟學。」--崔思.傅立曼,《新政治經濟學》

「一部空前的鉅作,在我看來此三部曲之著作,至少是目前當代社會分析最好的作品。」--法蘭克.偉柏斯特,《英國社會學期刊》

本書的網站:http://www.hackerethic.org/,大家有空也可以看看。

看完了這一篇之後,ㄚ琪為何要跟田園生活扯上關係呢?從ㄚ琪正在看的建築的永恆之道以及昨天才剛看完的未來工作在哪裡?,ㄚ琪反倒有點住回阿公的台灣起源地三義了,雖然那邊很落後,而且也沒什麼可以發展的,但是拜網路之賜,我們回去過田園生活似乎不怎麼難了。

在一個有關田園生活的心理測驗裡,ㄚ琪選了山羊、綿羊,解讀的是這樣↓↓↓↓↓↓↓

選擇羊的你象徵著內心裡對田園生活其實還是很嚮往的,你認為假日當然可以往郊外走走,如果要居住則必需要有最低限度的方便性,也就是稍微郊區一點沒關係啦,但是太偏僻荒涼的地方,你就敬謝不敏了,至少要有水、有電,最好還要有量販店或超市的地方,大哥大要收訊良好,還要是網路方便牽線的地方,呵呵!

看來真的很貼切啊,其實也不用回三義啦,現在住的地方其實就很接近田園生活了,ㄚ琪也很享受在其中,就讓我們努力過這樣的生活吧。

感謝你看到這裡,很快就可以離開了,但最好的獎勵行動就是按一下幫我分享或留言,感恩喔~

點我分享到Facebook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