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是誰一書的「第9章 玻璃瓶裡的蒼蠅:何謂語言?」,這一章主要在談路德維希·維根斯坦的哲學思想,作者提到他的思想與羅素不同,他不曾考慮過「人是否能夠確切理解客觀現實」此一自康德以來的哲學界思考的,也不探究哲學同儕普遍關注的知覺心理學。而在其《邏輯哲學論叢》(註:有簡體版邏輯哲學論)中,他更豪不關心語言或說話行為與社會的關係。如是我們理解到,維根斯坦所謂理想的語言使用,應該與奧立佛‧薩克斯(Oliver Sacks)在《看見聲音:走入失聰的寂靜世界》裡那位十一歲的約瑟夫相仿:「約瑟夫能看,能辨別,能分類,能使用。他對感知(以知覺為基礎)的分類和統合毫無困難,卻似乎走不出這個範圍。…他對一切都是按其字面意義去理解,無法優遊於圖像、假設和其他可能性,也無法進入想像或隱喻的國度裡。如同動物或幼兒,他被禁錮在當下,受限於具體而直接的經驗裡。不同的是,幼兒並沒有所謂的意識,而他卻不斷被意識提醒著自己的狀態。」
只單從這一段話,可能無法了解作者的意涵,或許讀懂了看見聲音:走入失聰的寂靜世界才能有進一步的斬獲,但是我卻感受到可以從此書中去了解那些失聰人的寂靜世界,或許可以因此提出援手來幫助他們。
「或許追尋我是誰是一輩子的課題,隨著各方面的增長,我可以幫助誰、我可以成就誰成了更高層次的問題。有時候,問題與解答是一體兩面,我是誰,誰是我,在此時似乎不那麼重要,幫助別人成為那個他想成為的誰,或許是我可以給自己的答案。」這是來自一位公務人員的心得,在「創業及發展事業」的課程裡也強調找到可以服務人的地方來創業,如果這樣推演那就是要先知道我是誰是第一要務了,就像教義和聖約104:15說的「我的目的就是要供應我的聖徒,因為一切事物都是我的。」,透過知道自己是誰,憑著對主的信心,一起努力,一定可以成為自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