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幸福論

今天晚上下班後將所有的帳單、信用卡一一處理後,終於有點時間來寫不斷幸福論的開卷心得了,想著想著想到好久以前有一首歌叫做幸福的地圖 (Map of Happiness)是Elva Hsiao 蕭亞軒唱的,那時還是因為看了千金百分百才聽到這首主題曲的,今天突然感覺可能跟不斷幸福論很有關係,就順便分享給你了。

當然不斷幸福論不像是幸福的地圖歌中那樣的談情說愛,反倒是很有科學根據的著作,而這個From系列的叢書21的不斷幸福論是繼大塊文化From系列叢書20 美國遊戲在讀的,博客來有這樣的介紹

不斷幸福論

本書從腦神經科學的最新研究出發,帶領讀者認識「幸福」如何以渴望、愛、性、享樂、慾念等作為激情動力,為人類生活畫出豐富的內容。

本書也結合了情緒管理的觀點和人生哲學的角度,提出實用的生活建議和啟示,讓讀者看見:只要建立了正確的態度,腦子就能學到幸福之道,經常為我們製造出幸福感。

書中引用的科學研究發現和提出的建議,有的令人驚訝,有的令人緊張,有的令人深感安慰:

 

  • 產生幸福感的條件與遺傳有關。但天生不容易快樂起來的人,可以學著在腦部設定快樂程式。
  • 性與愛情是兩種能帶來極致幸福感的活動。
  • 人腦天生喜新厭舊,所以外遇和變換性愛對象是人的天性。
  • 學習新事物會引發幸福感。但腦子很容易習慣新事物,一旦習慣,就會僵在不快樂的狀態中。
  • 長久的不快樂是因為腦子學了太久的負面情緒。不幸福的人是因為他不願意學習幸福。
  • 赤貧的人很難覺得幸福,但富裕並不會讓人幸福多少。
  • 民主社會裡的平均幸福度高於專制社會,參與公共事務比自掃門前雪更幸福。這個叫做幸福的奧妙現象漸漸卸下了面紗。讀者讀完本書,再也不會用同樣的眼光看待幸福。作者簡介
    柯萊恩(Stefan Klein) 目前為自由作家,住在柏林。擅長專寫科普文章與報導。 1965年出生於德國慕尼黑,擁有生物物理學博士學位。曾在知名德文週刊《明鏡》(Spiegel)擔任科學編輯三年。1998年獲得歐洲知名的科學新聞寫作獎。2000年出版了《宇宙創造的日記》。

↑↑↑↑↑↑↑

在I will remember you~部落格裡有這本書的目錄及摘要,因為它文字被背景干擾,所以我轉貼分享於下:

第一篇幸福的成因

1.微笑裡的秘密
天生眼盲的孩童,無法從任何人身上學習到表情,但出於本能就會微笑。
人有19種不同的微笑方式,其中18種不是真實的─可是有用,當我們不想讓別人知道我們真實感受的時候,就可以用這些並不真實的微笑來當作面具。

真實的微笑:嘴角向上揚,連眼睛也稍微瞇在一起,眼角出現微笑細紋,而且臉頰上半部抬啟,臉上露出了快樂表情:這時候眼睛周圍的肌肉收縮了。此為「杜興微笑」(Guilaume-Benjamin Duchenne,1806-75)

幸福來自於我們的想像與看法,也來自於我們的身體、手臂、腿、心臟和皮膚。因此若我們能一改過去的習慣,更嚴肅一點看待自己的身體,會是件好事。

神經系統可分為兩大部分,各司其職。一為任意的神經系統(軀幹神經系統),另一為非任意的神經系統(自主神經系統)。軀幹神經系統由大腦皮質命令,控制大部分肌肉,而肌肉主掌骨骼的活動;好比打鍵盤…自主神經系統由腦幹主導,連結內部器官、血管甚至表皮,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心跳加速時會不自覺臉紅…

情緒是身體對特定狀況的一種自動回應,(喜悅時眨眼睛、藉口被拆穿會臉紅)至於感受,則是在我們意識到了自己的情緒的時候所體驗到的產物(愉快、愧疚)。情緒是無意識的,感受是有意識的。

2.跟著感覺走
若想自由地選擇要不要聽從情緒的擺佈,唯有靠著意識到我們內心的各種衝突之後才做得到:我們所意識到的感受,會讓我們變得有彈性。只有當我們覺得自己快要生氣時,才會抑制自己聲音裡的顫抖。我們可以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只要我們了解自己的感受。反之,動物可能永遠不會自願跳高空彈跳,因為牠們意識不到恐懼,所以只能任憑恐懼擺佈。

人人愛悲劇?因為這是先天的設定,恐懼、悲傷與憤怒讓人類的祖先一聽到草叢裡有簌簌聲音,就會不管眼前的肥美獵物而趕緊躲到安全的地方。到了今天,我們對危機的懼怕還是強過尋找幸福的動力。因此我們也較傾向於感受到不快樂,所以我們對恐懼與沮喪的感受比對快樂的感受來得更快速也更強烈。這也解釋了兩個禮拜的美好假期,卻往往會因為一點點的不愉快讓你不甚享受。

可以藉由我們對幸福的體驗與期待來控制我們的行為,因為人可以「預見」。我們並不總是得實際經歷某種情況才可以得到對於未來的正確推論。

第一,如果幸福在於實現人類的可能性,那麼應該有相當普遍而有效的規則能讓人藉以獲得幸福,因為人類是相似的。第二,幸福是可以學習的,方法是遵循這些規則。我們不聽任自己的情緒或者環境的擺佈。

3.樂與苦的開關
快樂不是不快樂的反面:你在深山裡迷路了。幾個鐘頭後,你找到了出路,可是天色已晚。這時已來不及下山。風起雲湧,此時下起雨來。無處可躲雨,風雨直直吹打你的臉,褲子黏在腿上。冷,好冷。覺得難受而痛苦,又氣自己太疏忽,浪費了那麼多時間,現在又濕又冷且天色整個黑了,你只能繼續走。忽然!你看見一個可供遮蔽的岩石,在那裡風灌不進去,地也是乾的。你拿出保溫瓶,喝了口熱茶,感受一股暖意流過身體。你大大鬆了口氣,簡直是愉快舒適。然而你又馬上想起,眼前還有多少山谷小徑?而濕漉漉的衣物還黏在身上。可是即便如此,剛剛不也感受到一點點像幸福的東西嗎?甚至是同時感受到幸與不幸?

跟恐怖片讓人又愛又怕一樣,矛盾只是第一眼的印象。被認為對立的口味偏偏時常形成一道美味菜色的魅力─苦中帶甜的巧克力…生活的藝術在於─辨認出不幸福裡的幸福,而在幸福中看見不幸福。

樂與苦並不相斥。腦內有不同的系統各自負責愉快的與不愉快的情緒衝動,而這些系統是一起工作、同時工作和對立工作著的。

多巴胺(Dopamin)、子宮收縮素(Oxytocin)、β安多芬(Beta-Endorphin)亦名腦內啡。

我們可以試著直接壓抑負面的感受,例如坐車時候聆聽有聲書…以此減輕我們面對環境時的無力感。或者可以試著激起正面的感受,陷於車陣動彈不得時,期待一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我們可以選擇採取如何面對目前情況處境的態度,這足以改善我們的感受─即使我們無法影響這個情況。也能夠學著用正面的經驗來消除掉不好的感覺。

4.腦的學習之旅
每一次,只要我們用一種新的方法去體驗或進行某件事,我們就得到了新的學習。情緒乃是身體對於刺激的回應。如果我們想改變自己的感受世界,可以採取兩種方式:改變所遇到的刺激;或者是改變我們感受這些刺激的方式─也就是改變我們的腦對於刺激的反應。

「重複」是重大關鍵,因為神經員被刺激的頻率越高,就越是會產生持續性的連結。一個常撥打的電話號碼很容易深印在腦海,一個經常出現的感受也會深植腦海。一旦連結產生了,這項「重複」的特性就會讓他們繼續存在。

神經元的連結是自動產生的。只要刺激同時到達,彼此就會產生連結。比方說,如果你對剛剛搶走你停車位的那位駕駛大發雷霆,或許可以得到幾秒鐘的滿足。但你仍然搶不回停車位。更糟的是,你為日後的怒氣開闢了一條連結。當下次又遇到被搶走停車位時,你的反應可能會更為激烈,因為腦中「沒教養的人」和「火大」間的連結變得更強大了。我們若不及時控制不愉快的感受,將來就更只能任憑他擺佈了。

然而,我們有選擇的自由。只要練習著自我克制我們就是在以雙重方式來塑造自己的腦:一是我們減少了產生負面情緒的可能性,因為刺激與反應間的連結減弱了。其二,我們增強了額葉在克制這類情緒方面的能力。各種技能都需要練習,有意識的控制情緒也是需要訓練的,而這類的訓練會再次改變腦的結構─如此循環的結果,自己的感受就變的越來越容易處理。

幸福的感受並不出自偶然,而來自正確的思想與行為。我們對於幸福的感知,比較取決於我們腦子所感受的方式,而不在於外在的環境。一次的努力不足以改變這種感受方式,必須靠著重複與習慣才能讓腦子產生新的連結,而其先決條件是願意付出一點努力開始去做。養成一個習慣大約需要21天不間斷的重複。

第二篇激情與幸福

5.情緒是古老的感受存在
一切感受的先決條件都是情緒,而且,情緒決定了感受。
a.腦幹:小腦也屬於這部分。位於脊髓上端,掌控基本生命功能,消化、
呼吸、心跳…自主神經系統。B.發達的海馬回與杏仁核:儲存關於感受和地點的回憶。產生了較有彈性的行為。C.大腦皮質擴張:豐富而多樣的情緒。
我們並非受制於自己的衝動而完全無能為力;我們可以決定自己要依循哪一種激情而活,以及想要避開哪一種激情,並且做到讓生活與本性協調融洽。

6.慾望渴望,就是想要更多
多巴胺,使人精神振奮、促進學習,並使人積極。
期待會讓人快樂。光是預想未來發生報酬的美好,就足以令人陶醉。

柯立芝效應:對於同一個伴侶的興趣遞減的現象。D4受體的秘密。
無聊是經過稀釋的痛苦。D2受體的作用。
意外的刺激能增加多巴胺。

7.享樂,以酒以詩以美德
美好感受的來源:想要&喜歡、期待&享受。
享受,是靠著對立性而產生。或許性行為是樂與苦融合至極致的表現?
Runner’s high.陶醉感把虛弱的感受排擠掉,激勵跑者更加努力,藉著腦子所釋放的安多芬和腦啡呔。
8.慾望,變成自己的玩物
一旦渴望「過於強大」時候,「自己」就變成慾望的玩物。如果某種刺激不斷激起渴望的話,其他腦區的運作方式就會隨之改變,變得過於強大。渴望會把人轉變成汲汲營營,野心無邊。而且看不清現實。

「依賴成性」可以解讀為對於「失控」的渴望,因為反控制的機制不見了。「驕傲」是過分自戀;「吝嗇」是沒有限度的節儉;「嫉妒」出現於過度根據別人來判定自己的時候;當身體組織對於養分得吸收沒有回應以飽足感,人便會「暴飲暴食」;而「嫖淫」是一直想要得到更多的性愛;至於「憤怒」是不受約束的攻擊慾;「懶散」則因為沒有新的慾望出現而產生舒適鬆懈感。

癮頭,是經由學習而得的。使人容易染上毒癮的原因不是因為享受,而是希望從困境中找到一條出路。

9.愛情,從喝下靈藥到生出孩子
性的目的在於促進相處,並且減緩侵略與破壞的慾望。當然,「愛我就給我」不是好的理由。

10.友誼,沒有人應該孤單
覺得自己必須一個人獨挑大樑,會讓身體缺乏抵抗力。
11.激情的幸福座右銘
正面感受可以趕走負面的感受?沒有一種幸福感能持續到永遠,但我們可以想辦法讓自己比從前多體驗到一些幸福時刻,並且讓每一刻的快樂都慢一點離開?重點不在於體驗了什麼,而在體驗的過程?
本章以上述三個基礎觀點檢視一些流傳甚廣的「名言」。

沒有運動,只有威士忌和雪茄─邱吉爾()

需要消耗一點體力的活動能讓健康的人更樂觀看待世界。快樂時,身體的反應跟運動時的反應幾乎相同,腦會根據身體的狀態判讀情緒。
為了鍛鍊心靈,所以才要運動身體。

我全部都要,馬上就要,趁著最後一個夢想尚未在我心裡化成灰燼,我要。海寧(Gitte Haenning)

根據「享樂跑步機」可知,美好的事物對我終究會成為一種習慣。帶給我們的美好感受逐漸遞減。所以,不應該任由自己的貪婪擺佈。在受到刺激的時候,應該稍微嚴格一點對待腦子裡由多巴胺控制的期待系統。先認知到不是所有的渴望都需要轉成享受,並且想像自己的生活在渴望得到實現之後的幾個月裡可以過多好,這樣就很有用了。想要與喜歡是兩碼子事。

「對比」是帶來幸福的一大來源。因為我們太容易「習慣」,根據邊際效用遞減法則顯示。所以訣竅在於用某種方式輪流採行幾種不同的享受。基於同樣的理由,學習重視未知的事物也很值得。我們對於未知的事物都有種矛盾,一方面,凡是不認識的新事物都代表壓力;另一方面,在一切能體驗到的快感中,最強烈的一種叫「驚喜」。

旅行,變化感官刺激。或者可以在一樣的環境中藉由更細心的觀察,發現意想不到的刺激。方法是先不去理會事情的目的與意義,而把精神集中在認知上。發現新事物的樂趣和從熟悉事物中得到的樂趣並是不相對立的。

強者在孤獨時最強大─席勒

我們希望與別人所保持的距離,大於對我們有益的距離。亦即執意疏遠對自身反而有害。

寂寞所造成的最大危險是使人不珍惜自己。

第三篇幸福的策略

12.抵抗悲傷和憂鬱
生活的勇氣在於如何對眼前的情況作出評估而不在於那是一個怎樣的情況。→夠不夠主動積極?

什麼都不做,絕非對抗惡劣情緒的良方。
一方面藉由行為來溫和刺激腦部,另一方面則控制思想與感受,不讓抑鬱的情緒成為常態。

忙碌時,腦會受到督促,也就比較沒有機會糾結在晦暗的想法上面。所以只要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其他目標上,那麼留給悲觀的想法與感受的遊戲空間顯然就不那麼多了。如果這個活動能帶來成就感的話,那麼對情緒更好。所以在沮喪時更要設定目標,但避免要求過高。因為沮喪的腦不像平常以往那麼有活力,工作效率就較低。所以建議在沮喪時,不妨解決一些比較簡單的工作:家是、打掃、購物或回覆郵件,一些接近暖身運動的溫和效果,又可以帶出完成之後的成就感滿足自己。

真正的運動能帶來美好感受,除了能營造出快樂的身體狀態讓腦判讀之外,光是知道自己放棄了沉溺於安逸而為自己做了一點事,就足以趕跑憂鬱了!此外,運動還能刺激神經元的生長,甚至形成!

刺激腦部重新活躍,是對抗沮喪的一個辦法;另一個則是武裝自己對抗負面的想法:魯賓遜治療法─以客觀評斷事情,只要把一切的憂慮、自責以及與自己命運的爭辯都寫下來,將其具體化,乍看我們經常會嚇一跳!然而,具體化可以幫助我們思緒不再天馬行空,我們得以解決問題。因為幸與不幸都是真的,問題在於你要站在哪一邊。通常樂觀看待事情比較有用。

幸福,只出現在當下。滿足,則是我們保留在腦海裡的感受,所以在回憶裡出現。
13.清醒為幸福之本
在感覺到了自己感受的時候,多多注意。假如能在情緒形成的那一瞬間就察覺到他,這時情緒還沒有經過對照比較、沒有被個人思想與記憶扭曲,那麼我們又可以用這感受來辨識自己是偏愛或厭惡。反過來,假如察覺到了美好感受,就可以盡情享受他!

寫一本幸福日記、幸福記事本。試著探索並發現愉快的時刻,在書中詳細描述那些美好時刻和自己的感受。接著確認那些經過錯誤的判斷所否定感覺到的幸福是由何處潛入腦中。

14.神秘的狂喜時刻
一個沮喪的人只看著自己內心,只顧著自己的利益,而且不斷地鑽牛角尖,試著想出自己為了什麼而痛苦。反之,如果能把眼光轉向外看,那麼沒有多餘的空間留給憂慮與恐懼了。

為了讓「流動」(flow)的舒適狀態能趨於平衡,剛開始比虛經常強迫自己集中注意力,只要心思一偏哩,就要想辦法趕快回到真正的任務上,幫助腦跨越那道無法集中注意力的門檻。很有幫助的做法是─設定幾個小目標。

第四篇幸福的社會

15.一個社會的幸福魔術三角
人民只要能得到較好的醫療照顧和較好的教育,身體與精神之間的交互作用就會更形重要。

最滿足的人民,同時也是所得分配最平均的國家。
一旦社會裡的對立程度升高,此時所有人都是輸家。

無法控制自己的生活,始終代表一種壓力,他會減低幸福感,並且損害健康。而增加一點自主程度,可以讓一個人快樂很多,甚至延長壽命。一個幸福的國家是,國內的人民不把政治當作是袖手旁觀的運動。

公民意識、社會平等,能夠自主掌控生活,這三者是一個社會的幸福魔術三角。

結語:60億個通往幸福的方法
‧身體和精神上的幸福感是密不可分的。
‧積極比遊手好閒更能讓人幸福。
‧一顆清醒的心靈會提高幸福感,即使他只是在觀察。
‧追求多樣性與豐富。
‧擁有做決定的自由。
‧對於幸福感來說,最重要的是我們與別人的關係。友情 = 愛情 = 幸福
‧在追求幸福的路上,最最重要的練習是「認識自己」。

很讚的著作吧,期待把它讀完。

讀完之前可以先看看這部個Youtube書評《[有聲書評]《不斷幸福論》》

感謝你看到這裡,很快就可以離開了,但最好的獎勵行動就是按一下幫我分享或留言,感恩喔~

點我分享到Facebook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