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亞倫聖職的課本中有一課叫做心中巨大的改變,裡頭有一段在講怎樣能破除這些壞習慣?課本中的預設答案是「藉著培養自制力,能克服壞習慣。」有兩段經文自制的重要:「自律……就是去做需要做的事,而不論是否感覺方便,自律通常發自我們的信念、我們內心的希望,和我們的渴望」(Robert L. Simpson, “Your 1975 Game Plan,“ Speeches of the Year, 1975 [Provo: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Press, 1976], p. 321)。
賓塞•甘會長引述一位不知名作者的話如下:「一個人成功的最高點是以他的自主來估量;他失敗的最低點是以他的自棄來估量。 ……不能治理他自己的人就無法治理別人。能主宰自己的人將為君王」(寬恕的奇鏇,第 152 頁)。
多年以來大叔一直認為自己的自制力很強,但是那些壞習慣依舊一直無法改善,很明顯地書中這個自制的部份跟壞習慣的克服,並沒有那麼明顯的掛勾,而且自制力低的那些傢伙,很可能還會有更多的藉口來破壞課本中自制所說的真理。
及至我讀了原子習慣,我才知道我們真的不要挑戰人性,想說要靠意志力來培養好習慣,這突然也讓我想到了被賣到埃及的約瑟,在那一次逃避誘惑的經文裡,讓我再一次體會到,就連先知也是無法靠著意志力來克服誘惑不是嗎?看來意志力絕對是沒那麼可靠,既然如此,我們就只好用一下原子習慣中的方法來培養好習慣,再培養出更好的意志力,那應該比較妥當。
我再次引用原子習慣的第二推薦序,給各位看
養成好習慣不用光靠意志力,可以更符順人性
我們想要運動減肥、戒菸、早睡早起,也訂定了諸如「每週運動三次」「每天晚上十點就寢」等目標,但往往不敵看劇、滑手機這類誘惑。這時,好習慣的實行計畫就告吹了!於是,我們開始自責,怪罪自己意志力、毅力不足,逼自己重新嚴格遵守幾天後,又重蹈覆轍,陷入無止境的惡性循環。
《原子習慣》這本書裡,從科學與心理學的基礎,教導你從微小的行為∕想法改善開始,慢慢讓計畫的目標不再失敗。與印象中一般的勵志文章和書籍不同,不會不斷的激勵你拚命和本能搏鬥、用意志力苦撐達到目標,也不會怪罪你的失敗來自「自制力不足」,要破解「壞習慣」、建立「好習慣」的策略,其實有貼近人類群體的本性、更「人性化」的方式!
第一招:自律者不光靠毅力,而是擅長選擇環境
回想我自己在小學教育現場的發現:困難的作業(像是令人頭痛的「作文」),在學校寫的品質往往比帶回家寫還要好。明明在學校只有早自修和課堂時間約一小時可利用,為何反而比回家用四到五個小時寫的成效好?首先,身旁同學都一同執行「完成作業」的任務,你不做反而很怪;再者,當你在過程中遇到麻煩(不會寫)時,老師可以立即回應並指導;最重要的是,當看到身旁同學刷刷刷地寫,進度又比你快時,你會被激勵而持續努力。
我想,促成此現象的關鍵是「環境」。在教室裡,大腦找不到「懶惰」的誘因;相反地,家裡有弟妹的吵鬧、電視和電腦向你招手……就算擁有的時間較長,孩子也很難讓自己「抗拒誘惑」!
此現象正好印證書中不斷強調的:所謂的「自律者」只是擅長建構生活,不讓自己暴露在充滿誘惑的環境中,就不需要展現超凡的意志力與自我控制力了。
第二招:達到終極目標前,第一步從最簡單的開始
《原子習慣》提到的策略,都是以「習慣」的腦科學、心理學背景出發,在不悖逆人類「本性」的情況下建構出的方法。簡單來說,就是讓「壞習慣」的執行變得麻煩又困難,「好習慣」變得簡單又容易,最後用循序漸進的方式,讓你想達成的好習慣成為無意識就能執行的事務。
例如,好習慣之所以難以養成,是因為比看電視、打電動等事還要複雜且麻煩,因此大腦會傾向選擇輕鬆的事情做。所以,我們要讓目標先從最簡單、每天都能輕易做到開始,再慢慢增加強度。若你的終極目標是「每週運動三次」,可以從「一天做一下伏地挺身」開始,讓自己先塑造運動的習慣,再慢慢增加強度。
重塑自己的習慣,拿回人生的「主導權」
毒癮者光看到毒品照片,在意識發現之前,就會先出現渴望,這讓他們難以戒除吸毒的習慣。
若我們不希望自己的人生被「無意識」的習慣左右,希望能重新主導自己,改善生活與自我狀態,那麼,《原子習慣》裡提供了許多新奇又可行的策略,值得大家嘗試與探索。
本單元前頁->一本可以實際運用的習慣改變指南與摩爾門經的力量
本單元下頁->原子習慣改變了我的人生 vs 如何保持閱讀習慣